但北京至少已经清楚地表示了自己的决心,如果全球经济继续恶化,政府将会毫不犹豫地采取更多的措施。
这就是当时所谓的奇怪推论,也就是深圳房价翻几翻的缘故。第二个楼市泡沫使得我们地产行业从09年真正走入冬天,09年开始如果没有大量新建楼盘,你能想象他的冲击多大。
这个审核通过之后再交给银行做审核,银行继续审核,也是发挥自己的信托责任,等到一切都通过以后,就把一万美金借给这个人买房子。我们只借了13%,美国人是我们的7倍,高负债消费,为什么借钱消费叫做泡沫消费?我们中国人很多很富裕,还可以用现金买汽车,这在美国人看来是疯狂的,难以想象的,我们看他傻,他们看我们更傻。当银行借一千块给A去买汽车以后,他们把这个债权拿在手里不想借给其他人了,为什么不想借呢?因为有三聚氰氨,他就一千块钱抠在手上坐收利息,所以到 11月份美国政府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美国的泡沫消费由过去三千块跌到了11月份的一千块。误判的结果透过三个管道对我国的宏观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大家注意听。四个泡沫 我今天要讲四个泡沫,四个泡沫给我们整个经济冲击之大,我们从09年开始会一一享受到,第一个泡沫是股市泡沫,第二个泡沫是楼市泡沫,第三个泡沫就是泡沫消费,我相信你是第一个听到有人这么说,吸收掉我们35%的过剩产能竟然是泡沫消费,你知道其中危机有多大吗?因为只要是泡沫就一定会破裂,只是时间的问题。
而中国透过政府的两项政策,第一就是拉动GDP,使得消费比例达到35%,第二个政策由于招商引资,使产能扩大到GDP的30%,就是我们一半的产能靠着三千的泡沫所吸收的。我以李兆基的地产公司为例,我把恒基兆业公司过去20、30年资料做了分析,我发现恒基地产公司在过去五年是负现金流,也就是5年他的资金链是断裂的,但是他没有倒闭,请问各位如果你的资金链断裂的话,你能够支撑多长时间?而他为什么可以撑过五年,我分析的结果是他手上有两个资产非常有意思,一家叫做煤气,一家叫做租赁,这个煤气跟租赁的现金流都是稳定上升,所以虽然地产开发的现金流有5年是负的,可是当我把地产开发的现金流加上煤气的现金流,加上租赁的现金流,加在一起之后,过去20、30年没有一年是负的,统统是正的,这叫做现金流打底。表现之五:强大的既得利益者并没有对弱势群体予以真正关怀。
为了保证改革的深层次推进,必须在法律上健全保证公平竞争的制度,用立法保证任何一部分人不能掌控过多的资源。第三个原因是没有一种完整的产业进出法律体系。有的国企领导人担任多家下属企业的董事长,一年的在职消费上百万元。数据显示,工行、建行、招行和浦发银行的员工成本占营业费用的比重超过50%。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中国房地产商除了公关优势外基本没有核心竞争力,权钱交易就是他们的潜规则。行政垄断,是指禁止或限制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
第四危害:既得利益集团还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这种状况,与其说是政府垄断,不如说是政府垄而不断——政府包揽更贴切些。二是财富的不合理使用。农村的失业人口更为严重。
第三,既得利益集团造成了社会福利的净损失。既得利益集团的五大危害既得利益集团是人民的害虫,具有五大危害:第一危害:既得利益集团不顾或者放弃全局及国家利益。据统计,在2006年全国建设系统查处违法违纪和涉嫌违法违纪的415人中,建设行政机关和具有管理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占68%。以房地产商为例,他们用钱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另一方面,既得利益集团已经获得了部分社会主宰权。应该大力转变政府职能,对可以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予以取消,可以用市场机制替代行政审批的,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处理,对确需保留的要建立制约的制度和机制,使政府彻底从经营领域中退出来。
应当看到,在我国13亿人中,目前还有一些人温饱问题未解决,更多的人刚刚解决温饱,远未达到小康。要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这些既得利益集团,一方面把持了公共资源的配置权力,一方面也掌握了公共政策的制定权,公共资源成为谋取和维护其个人与集团利益的私家车。其次,引入竞争,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调查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客观上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其中最主要的是既得利益集团和弱势群体。他们宁肯在澳门赌场一掷万金,为一饱口福大摆黄金宴,也不愿为农民工及时支付工钱,不愿给被拆迁户以合理补偿,不愿支持社会慈善事业。如一些党政官员入股煤矿,药品审批与流通环节的交易,批发官帽,由非正常渠道获得政府的特许、配额、许可证,这些给权力部门和相关领域某些人带来了高收入。只要铁路运输仍有瓶颈,只要还可能出现煤荒、电荒,这些部门的垄断就会花样翻新,而垄断的存在成为既得利益集团利润分割的避风港。
第五危害:只要既得利益集团长期强大,民生问题很难解决。既得利益集团既希望通过改革攻坚能够获取更多的利益,又害怕在改革攻坚中失去既得利益,因此他们往往寻找代言人宣扬其政策主张。
通过收买个别媒体,更是肆无忌弹地从消费者手中抢钱,广告说有金桥碧水,入住后发现是一条臭水沟。当既得利益集团太强大时,人们骤然发现,我们可能回到了亚当·斯密时代。
一些强势的政府部门对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本能地抵触,利弊得失权衡的结果往往是为保住局部及个人利益而不顾或者放弃全局及国家利益。租金的获得者必须具有特殊才能。
第一个原因是中国经济还不是一个竞争性经济。这方面的一个好例子就是秦始皇的车同轨,它使道路得以标准化,大大地节省了运输成本。现在,国企垄断有强化的趋势。二是一些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自己的资源分配权进行权钱交易,获得不合理收入。
政府改革和企业改革相比,它不是赋予自主权,而是剥夺一部分官员的权力和现有职能,必须采取非常规的办法,先拆庙,后建制,动作要快刀斩乱麻。第二个原因是长期缺乏产权的基本制度。
但我们现在有的地方行政法规大于法律,领导批示大于行政法规,直接导致权力决定一切,既得利益集团无法抑制。笔者认为,尤为严重的是,既得利益者越来越强大。
改革第一难题:破除既得利益集团中国既得利益集团有三点特征:第一,他们并不可能代表公共利益,也不代表现代工业文明,更不代表国际惯例,只代表小团体的权利和个人利益。目前,政府规模太大,必然干预经营。
表现之四:拿自己制定的行政法规忽悠消费者。一方面,他们造成转轨期资源分割的混乱。如果任由既得利益集团发展,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疾病医疗、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领域就很难突破。二是匮乏的心理,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人们心中无底,不足以应对变化莫测的社会。
原因在于,他们靠企业家精神获得了自身的价值。从融资环境看,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困难重重,尤其是基本不能上市,而其间接融资的条件和交易费用也远远高于国有企业。
再次,用立法破除特权意识,不允许任何一部分人掌握过大的权力。当问及制约中国改革攻坚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大约有五成专家认为是既得利益集团的掣肘。
垄断本有两层含义,一是行政垄断,二是厂商垄断。政府包揽,有经营效率低下之弊,无规模经济之利。